石雕分類(按石料)
在石塊上雕刻各種圖案和形象的藝術,通常也指用石塊雕刻成的雕塑工藝品。中國石雕按石料分有青石雕刻、大理石雕刻、漢白玉雕刻、滑石雕刻、墨晶石雕刻、彩石雕刻、卵石雕刻等。福建惠安的青石雕刻以建築裝飾和石獅而聞名,其中石獅口中含有滾動自如的石珠,享譽東南亞。雲南的大理石雕刻以點蒼山的大理石為原料,其花紋猶如著色山水,或危峰斷壑,或飛瀑隨雲,鑲嵌家具別具一格。河北曲陽、北京房山等地的漢白玉雕刻,在明清兩代主要用於宮廷建築裝飾,如華表、石獅、欄桿等;現代則用於公共和紀念建築的裝飾,如人民大會堂、人民英雄紀念碑、毛主席紀念堂等。遼寧海城、山東萊州的滑石雕刻以小巧可愛的小動物為傳統品種。湖南洞口、湖北利川的墨晶石雕刻,石質漆黑而光亮。彩石雕刻以浙江青田、福州壽山、湖南浏陽為主要產地。卵石雕刻主要產於蘭州、沈陽等地。石雕技法有陰刻(刻劃輪廓)、影雕、浮雕、圓雕(不附任何背景的完全立體雕法)、镂雕(又稱透雕)等。影雕是福建惠安青石雕刻的獨特技法,系用大小不同的鋼鉆在青石上鑿錾,憑借鉆點的大小、深淺和疏密來表現山水、鳥獸、人物、花卉等形象。
少林石雕
少林寺是我國石刻藝術的寶庫之一,特別是初祖庵大殿的檐柱、內柱、內外群肩石及神臺四周,都有精美的浮雕。初祖庵為1125年(北宋宣和七年)修建,至今仍保持著初建時的面貌,這些浮雕均為建殿時所刻,刀法粗犷,古拙勁健,構思巧妙,雕刻精美,是少林寺石刻中的珍品。
殿內共十二根石柱,上面雕有樂伎、童子、飛鳥、海石榴花、寶相花、牡丹花及卷草紋等圖案;殿內四根石柱上,均雕有天王像;南邊二柱天王像上方刻有祥雲騰龍,北邊二柱則刻有人頭鳥,造型生動、逼真,栩栩如生。
在大殿東、西、北三壁的群肩石上亦雕刻有精美的浮雕,內壁多為人物,如僧人、童子、仙人、武士等;其中的羅漢圖,僧人身披袈裟,拱手合掌胸前,或盤膝而坐,或合掌站立,神態虔誠,肅穆恬靜。外壁多為動物,如麒麟、海龜、馬、牛、羊、象、飛龍等;其中的飛龍圖,兩龍相對飛舞,前者回首相望,後者奔騰向前,首尾相應。所有這些浮雕,均以波濤洶湧的海水為背景,造型生動,意境悠遠,呼之欲出。
大殿神臺須彌座束腰部分的石雕,精刻獅子滾繡球及卷草圖案,獅子口銜繡球、飄帶,在海浪般的卷草中跳躍,連綿不斷的圖案猶如行雲流水,具有動態美。神臺背面刻著一幅山水人物圖,畫面上山巒重疊,花草茂密,樹木蒼勁,田園整齊,遊方的僧人,待渡的路人,古老的寺院,聳立的寶塔,奔流的河水以及河上的小橋,簡直就是一處恬淡明麗的世外桃園。